
高考择校网
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,高考评价体系正逐步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,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。对于即将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,这一转变意味着学习目标、方法乃至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调整。如何在初升高衔接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,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。本文将从知识建构、思维发展、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出发,探讨如何在初升高衔接阶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。
初升高衔接阶段,学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深化。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基础,侧重于记忆与理解,而高中阶段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,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因此,在这一阶段,引导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,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,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。
首先,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,通过思维导图、概念图等工具,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,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。例如,在数学学科中,可以将代数、几何等模块的知识点串联起来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。其次,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,通过预习、课堂讨论、课后研究等方式,加深对高中新知识的理解。同时,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,如将物理中的力学原理与数学中的函数知识相结合,解决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。
高中阶段的学习,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,更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。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,对信息进行评估、分析和判断的能力;而问题解决能力则是指面对复杂问题时,能够运用所学知识,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。
在初升高衔接阶段,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:一是设计开放性问题,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,培养发散性思维。例如,在历史课上,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提出多种解释,让学生分析比较,形成自己的观点。二是开展小组讨论,通过团队合作,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,培养批判性思维。在讨论过程中,学生需要倾听他人意见,提出自己的见解,学会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考。三是实施项目式学习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锻炼问题解决能力。例如,在科学课上,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项目,让学生分组调研、设计方案、实施行动,最终形成报告,展示成果。
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学习动力,而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。在初升高衔接阶段,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,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。
首先,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,如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、实地考察等,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例如,在语文课上,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赏析,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,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。其次,鼓励学生设定个人学习目标,制定学习计划,培养自我管理能力。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,提供反馈和建议,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,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。此外,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,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,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,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,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。
初升高衔接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,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,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。家校合作,形成教育合力,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学校等形式,向家长普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和方法,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,而非仅仅关注成绩。同时,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,如共同阅读、讨论时事、参与社会实践等,增进亲子关系,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。家庭方面,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,鼓励孩子勇于尝试,不怕失败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给予理解和支持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,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。
初升高衔接阶段,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。通过深化知识建构、促进思维发展、激发情感态度,以及加强家校合作,我们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学校、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。让我们携手并进,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奋斗。
标签: #高考评价体系初升高衔接核心素养培养三个维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