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考择校网
在古都西安的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交汇处,坐落着一所被誉为"西部教师摇篮"的高等学府——陕西师范大学。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,这所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学府,以"厚德、积学、励志、敦行"为校训,在师范教育、人文社科、基础学科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。本文将从历史沿革、学科实力、人才培养、社会贡献等维度,全面解析这所西部名校的独特魅力与综合排名。
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,历经国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、西安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,1960年正式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组建的师范大学之一,学校始终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,累计培养毕业生逾50万人,其中80%以上扎根西部基础教育一线。
学校现有长安、雁塔两个校区,占地2800余亩,馆藏文献总量达491万册。校园内保存着唐代兴庆宫遗址、汉代太学遗址等历史遗迹,将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完美融合。2017年入选国家"双一流"建设高校,2022年再次入选新一轮建设名单,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。
学校构建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、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。现有23个学院(部),71个本科专业,其中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中国语言文学、教育学、中国史等8个学科进入B+档,心理学、数学等学科位居全国前列。
作为教育部"卓越教师培养计划"实施高校,学校形成了"本硕博"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。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,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。在基础学科领域,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物理学等专业保持传统优势;在新兴交叉领域,人工智能教育、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向形成特色。
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中,陕西师范大学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:
综合排名: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9位,师范类高校第6位;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3位,彰显其作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实力。 学科排名: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,教育学、语言学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0强;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,化学、材料科学等学科表现突出。 师范特色: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综合评价中,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、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前列。 社会声誉: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保持高位,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2.3%,其中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占比68.7%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.6%。学校构建了"三位一体"的育人模式:
师德养成体系:通过"西部红烛两代师表"主题教育,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设立"西部基础教育服务奖",引导学生服务西部教育。 实践教学平台:建有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与陕西、甘肃等10省区建立教育实践基地300余个,年均组织学生赴西部地区实习支教超2000人次。 国际视野拓展: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设立"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",每年选派300余名学生参与国际交流。近五年,学生在"挑战杯""互联网+"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20余项,涌现出"全国最美教师"丁海燕等一批扎根基层的优秀校友。
作为西部教育的重要支撑,学校:
承担着陕西省80%以上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任务,年均培训教师超5万人次 在西藏、新疆等地建立"教育援藏工作站""民族团结教育基地"等平台 牵头组建"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",推动沿线国家教育合作 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,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、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等领域形成研究优势特别是在教育扶贫领域,学校实施的"乡村教师发展计划"覆盖西部12省区,培训乡村教师超10万人次,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。
面向"十四五",学校确立了"三步走"发展战略:
到2025年,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到2035年,进入国家"双一流"建设高校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,建成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当前,学校正着力推进"新文科""新工科"建设,在人工智能教育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领域布局新兴学科,同时深化与西部基础教育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人才支撑。
从长安故地的学府书香,到新时代的教育担当,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守"扎根西部、甘于奉献、追求卓越、教育报国"的办学理念。这所承载着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使命的学府,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、更加创新的思维,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书写新的篇章。对于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、传承中华文明的青年学子而言,陕西师范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,更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沃土。
标签: #陕西师大介绍 #陕西师大排名 #陕西师范大学实力 #陕西师大专业评价 #陕西师大招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