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考择校网
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,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——广西师范大学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,广西师范大学以"尊师重道、敬业乐群"为校训,历经近九十年风雨,培养了无数扎根边疆、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。本文将从学校的历史沿革、学科特色、学术成就、社会贡献及综合排名等维度,为您全面解读这所扎根八桂的学术重镇。
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,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师范类高等学府之一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学校辗转桂林、三江等地办学,在烽火中坚持学术传承,培育了大量教育人才。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,1983年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。近九十年间,学校始终秉持"师范为本、综合发展"的办学理念,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,文、理、工、管、法、经、教、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。
学校现有王城、育才、雁山三个校区,总占地面积达4100余亩。其中,王城校区作为明代靖江王府旧址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其独特的"王府学府"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。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融,为学校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气质。
广西师范大学构建了"高峰学科引领、高原学科支撑、新兴学科突破"的学科发展体系。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学校有6个学科进入B类,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、教育学、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位居广西高校前列。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,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,专业学位类别21个,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在教师教育领域,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承担着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。其小学教育、学前教育等专业连续多年在"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"中位居全国前列。在非师范领域,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工程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彰显了学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。
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,广西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。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,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0余项。在民族学、壮学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,出版《壮族通史》等标志性成果,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重要贡献。
学校注重产学研融合,与东盟国家高校共建"中国-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中心",在跨境教育、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。其"漓江学者"计划汇聚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,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团队。
作为广西教师教育的"摇篮",学校累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30余万人,占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以上。其"顶岗支教"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典型案例,每年选派千余名师范生到边远山区支教,有效缓解了基层师资短缺问题。学校还牵头组建广西教师教育联盟,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教师教育网络。
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,学校与桂林市共建"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发展试验区",在生态保护、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。其"漓江流域生态保护"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,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。
在主流大学排名中,广西师范大学表现稳健:
软科中国大学排名:2023年位列全国第160位,师范类高校第19位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:2023年综合排名第155名,师范类第18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:2023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72位在学科排名方面,学校多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列:
马克思主义理论:全国排名第25位(软科2023)教育学:全国排名第40位(软科2023)中国语言文学:全国排名第58位(软科2023)值得关注的是,学校在"中国最好大学排名"中的社会声誉指标连续五年保持广西高校首位,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。
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,广西师范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。在"双一流"建设背景下,学校正以"十四五"规划为引领,着力打造"西部一流、国内知名、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"。无论是靖江王府的千年文脉,还是雁山校区的现代书香,都见证着这所百年学府对学术真理的不懈追求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广西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"弘文励教、至臻至善"的办学精神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升科研创新能力,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这所扎根八桂大地的学术重镇,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,书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。
标签: #广西师大介绍 #广西师大排名 #广西师范大学